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第一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5 17:33:58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第一则
新闻两则 第一则中的“不料”怎样理解

这两句自然的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使文章流转顺畅,同时又有嘲讽意味.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

第一则新闻中“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及时,真实,准确.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的第一则新闻的主意内容是什么?

讲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验,并指出渡江胜利的意义

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数字原本抽象而枯燥,作者在第一则消息中却能赋予其新鲜的灵性,使之本发出震荡山河的艺术魅力.试作具体分析

数字原本抽象而枯燥,毛泽东在这则消息中却能赋予其鲜活的灵性,使之迸发出震荡山河的艺术魅力.具体地讲,数字可分为三类:①写人民解放军数量的,如“百万大军”、“该路35万”、“我东路35万大军”等;②写战

急,新闻两则概括导语部分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给你一则新闻,如何总结事件的主要内容?

几年几月在何地举行什么时间,出席领导是?最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两则新闻的习题第一则新闻的主题部分分三层.三路大军为什么先说中路大军,再说东路和西路?为什么会一气呵成?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最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满意+200 的分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

新闻两则 第一则中的“突破”可不可以改成“越过”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雨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

新闻两则 第一则中的“渡至”可不可以改成“到达”

不可以,因为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时间准确,而且有渡江迅速的感觉

《新闻两则》的第一则新闻,这则消息的括号部分叫什么?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南阳解放,是南阳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后果,所以南阳解放军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既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又能激发解放军区军民乘胜前进

《新闻两则》第一则导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 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格式) 第一则:第二则:

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作者详略怎么安排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 第一则

详略得当,第则一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性和必要性.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第一则相关问题答案

额.积累运用略阅读理解(一)4.说明该路军还在继续渡江.5.“这种情况”只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撤退,毫无斗志6.因为敌我双方士气悬殊7.“占领”说明广大地区已经解放;“控制”说明敌军不能随便活动;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习新闻的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格式,新闻准确性及真实性,概括了解放军百万大军过长江的事迹,和摧毁南京政府的战争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则新闻1的主要内容.

"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于24日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再答:这是我国首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第一则是一则信息,但为何要插入一些议论,这两句话可否调换位置?

不能调换位置.这些议论放在叙述中路军的进展情况之后,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先果后因,读者一目了然,所以不能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