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找出一处含有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7:16:36
记承天寺夜游找出一处含有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作者苏轼.“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的胸襟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中表现作者复杂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运用了作者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承天寺的夜色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

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是中心句,也是点睛之笔!

《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为什么要找张怀民散步赏月?

因为作者和张怀民本就是好友,再加上二人同被贬谪,有着相同的境遇和心境.作者认为,张怀民能够理解他并和他并和他有共同语言,所以才去找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为什么要赏月

作者在文中首句已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文中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中国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夜游期间作者心情发生怎样变化?

原因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自嘲-自解-自矜

记承天寺夜游 夜游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的张怀民与作者志趣相投,交情深厚这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关于作者的问题

苏轼:宋代著名(豪放)派词人.他多才多艺,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书法与()齐名,并称()“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词方面,他与(辛弃疾)合称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当时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写竹柏的意义是什么

写竹柏;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