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语文诗歌默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3:26:37
高中必修语文诗歌默写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到必修4默写经常考哪几句

貌似像这样的句子太多了有时间的话最好全背下来毕竟高考的时候任何句子都有可能出如果实在没时间的像8句左右的诗必须全部背下来至于像比较长的《琵琶行》一类要把名句背下来课外书上应该有名句具体的句子太多了就把

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一共要30个空!

1.钱塘风景优美,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了茂密如云的树木,浪涛汹涌的海潮:“----------,------------,--------------.”2.在《望海潮》中,山清水秀,繁花茂盛,桂花

高一语文必修3默写

一、字词.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莽莽(mǎng)苍苍烧灼(zhuó)蛊(gǔ)惑人心酒盅(zhōng)徜徉(chángyáng)铿锵(kēngqiāng)荒冢(zhǒng)荡漾(yàng)摇曳(yè)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语文理解性默写

《游褒禅山记》中,体现作者的观点的句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赤壁赋》中,体现作者感叹人生渺小而且短暂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教版高中必修五 语文 课本

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

高中必修1语文劝学原文、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所有诗歌 古文

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逍遥游

高中必修五语文考哪些诗句

这个老师不是都有总结吗高三会有汇总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有专门的汇总

高中必修语文的字音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字音?高考不考的.如果必须要的话推荐买高中复习那种很厚的资料,一般那种资料第一部分都是字音,很好用

语文必修一到四经常默写的诗词句.

第一册1、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

语文必修二名句默写人教版

【语文】201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名句名篇默写(必修4).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4)新课程必修4涉及名句名篇默写的主要有第一、第二两个单元.两个单元的课文篇目及高

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重点内容

其实,基本上,把文言文的内容记熟了,就可以了

高一语文必修二名句默写、填空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2要默写的名句

必修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必背诗歌和文言

必修1:《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中的一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

诗歌填空(诗句默写)

解题思路:根据语境,选择诗句解题过程:1.你不要把责任推到“环境”身上,不少学者就是在都市喧闹的环境中写出伟大的著作的。陶潜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rdquo

高中必修4语文古诗

语文必修4张衡传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

语文必修五古文常考翻译及默写

必修五古文句子翻译《陈情表》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苦无依,直到长大成人自立门户.

高中鲁人版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词

《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好像还有鲁迅的不能忘却的记忆中的诗,如:挈妇将雏鬓有丝……生命诚可贵……

语文必修四理解性背诵默写

《望海潮》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4.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5.归去凤池夸.再问:剩下的呢?再答:2.《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