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出题三个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6 01:15:06
关于《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泊秦淮》《浣溪沙》《过松原晨炊漆公店》《如梦令》《观书有感》《题破山寺后禅院》《龟虽寿》《过故人庄》各提三个问题
出题三个快
解题思路: 这位同学,老师的回答满意吗。如果对老师的解答有不满意之处,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老师愿意与你再次进行亲切的交流。祝:健康、快乐、进步!
解题过程:
 《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答案: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
《夜雨寄北》
1、离愁是对相聚的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 ,     ;离愁又是团聚不得时的美好祝愿,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     , 。
【参考答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友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A
3、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参考答案】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诗人撷取(),()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抒发了悲伤之情。
【参考答案】 杨花 子规

2、评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参考答案】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3、古诗文填空。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参考答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参考答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参考答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杜牧《泊秦淮》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4.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浣溪沙
晏 殊
1.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独 2。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3.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过松原晨炊漆公店》
1、杨万里《过松原晨炊漆公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的诗句是: , 。
答案: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2、这首诗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3、赚得行人空喜欢。空字好在哪?
答案: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3、昨夜雨疏风骤,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2、“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
3、抒情方式:以景衬情。抒发的感情是: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3分)上面的诗或写□或写□,但都借景写理,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
2.(2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
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
3.(3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水,山,哲理(理趣) 
2 水 水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的情怀。
2、诗歌颔联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颈联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答案:诗歌颔联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幽深、清寂 )的特点。颈联表现了作者(愉悦 )的心情。
3、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4、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案: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龟虽寿
1.在这首诗里,曹操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2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
3、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龟虽寿》(曹操)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2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生命终将结束,但是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可以让短暂的生命有意义。
2.(3分)诗人以老了的千里马自比,表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3、b
过故人庄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
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3分)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
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诗中描写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答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