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万里桥西一草堂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6:24:39
万里桥西一草堂什么意思
kkk
万里桥西一草堂什么意思
我不清楚、但我给你点资料吧、
古蜀西川,历史悠久,按照大诗人李白的说法:“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省城成都少说也已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时代,古蜀五世开明帝“自梦郭移”,“徙治成都”,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都赤里,建立庙宇,构筑城池.借用西周建都时“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典故,名之曰成都.当时仅建有一个最早的“少城”,城内外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少有土墙.公元前316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釜底抽薪,派张仪、司马错讨伐西蜀.秦灭蜀后置蜀郡,秦大将司马错重筑成都城,作为蜀郡首府.公元前311年,游说六国的张仪和郡守张若对成都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按秦都咸阳建制兴筑了成都、郫城和临邛三城的城垣.成都城周长12里,高7丈,分大城和少城二部,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成都的城市在这一年才算正式建立.从此之后,这座城市的坐标犹如它千年未变的名姓一样,始终牢牢扎根于那片平整而富足的土地上.
秦昭王时,蜀守李冰主持兴修都江堰,利泽川西十县,成都便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首府,蜀地的农桑由此而迅速发展,其蚕丝织锦——蜀锦则因色彩鲜艳而名闻天下,到汉代成为朝廷重要贡赋来源,朝廷遂设置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成都便有了锦官城的别称,简称“锦城”,大江也就有了濯锦江和锦江之名.成都又名蓉城,全称芙蓉城,其传说有二:一说为“龟画芙蓉”:张仪建城,城基不稳,累筑累圮,后来出现神龟引路,其城乃成,而神龟指引的路线形似一朵芙蓉花,蓉城之名因此而生.另一说是“芙蓉护城”: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芙蓉城之名不迳而走.
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历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成都多名胜,却都离不开一个古字:浣花溪上的杜甫草堂,濯锦江畔的望江楼,松柏掩映的丞相祠堂,佛家的文殊院,道教的青羊宫,加上周边的桂湖、宝光寺,灌县都江堰乃至乐山乌尤,不论是好山胜水,还是名园古刹,都散发着千年沉积、清幽淡雅的古色古香.在成都的每一天,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寻古的神秘,访古的乐趣.
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当年孔明于此饯费袆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一江春水自此而东,桥下的的花溪更见曲折蜿蜒.沿溪人家多以造纸为业,制出来的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浣花溪由此得名.唐时,浣花溪江深水阔,碧波清流,溪畔风光秀丽,“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便是生动的写照.杜甫草堂位于美丽的百花潭边:一带红墙环绕,四重殿宇巅耸,古道中伸,回廊左右,夹路林木苍翠,相伴流水叮咚,幽深淡雅自是草堂淡泊宁静的风格.
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唐玄宗天宝十八年(公元759年)12月,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历尽颠沛流离,从长安辗转流亡到成都.第二年三月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茅屋数椽,名为“草堂”.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诗中细道由来:“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遭乱到蜀江,卧疴遣所便.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台亭随高下,敞豁当清川.虽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茅屋诚小,关不住他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草堂虽陋,却无碍他思如泉涌的才华横溢,杜甫在草堂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0余首,无数清新的诗句便似溪水一般长流不断.黄庭坚说他“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道欲度羲皇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布衾多年冷似铁,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清贫,却无改他“剑外忽传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湎,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喜悦,突遭“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的飞来横祸,杜甫却为天下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撕心裂肺的呼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终使那些飞出草堂的诗篇被推崇为千古绝唱.
天宝二十二年(公元763年),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便日渐荒芜:“沙崩水槛鸟飞尽,树压村桥过马迟”.五代时,就任前蜀宰相的诗人韦庄来此凭吊,见到的只是“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惨澹无言,乃“重结茅屋”.北宋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第一次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寓意.从那以后的近千年中,出于对杜甫忧国忧民的崇敬和怀念,人们对草堂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特别是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两次重修,基本奠定了草堂的规模和格局.一间草屋逐步扩展为连片祠宇,“工部祠”(因杜甫曾做过工部员外郎)中立起了塑像,配侧祀,刻诗碑,植林木,还有专人供奉香火,清人周有声不觉啧啧称奇:“诗人不合享茅土,少陵草堂竟千古”!
当年杜甫自建的草堂已随岁月湮没,现在见到的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幽美园林,它由“工部祠”和东邻的古梵安寺合并而成的,总面积达三百余亩.草堂大门两侧有引自杜甫诗句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标写出草堂的方位;两边柱上朱德元帅书写的对联赫然入目:“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浓聚着后人千年的赞扬和尊崇.草堂的主要建筑大廨、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都是清一色的灰屋直脊,木柱敞厅,既无雕梁画栋,又无碧瓦朱窗,殿宇不大,简朴素雅,加以四周林木葱郁、碧波涟漪,全是当年草堂独有的情味. “大廨”里有杜甫的塑像,跪坐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周遭琳琅满目的楹联题诗仿佛为诗圣的不朽人生细作注解.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人何宇度借用韩愈和杜甫诗句:“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最耐人寻味的是清代学者顾复初写出的委婉含蓄致:“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当代诗人郭沫若则大笔直书后人的中肯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字里行间流溢着深切的爱慕和景仰.
诗史堂后,一条小溪缓缓流过,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小水阁掩映在小桥左侧的翠竹丛中,号称“水槛”.过小桥,有“柴门”,依然是杜甫当年“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意境.穿过柴门,“工部祠”就在眼前.“工部祠”是历代祭祀杜甫的场所,壁间有许多明、清石刻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中间供奉着杜甫的彩色塑像.也许是惺惺惜惺惺的原故吧,配祀的还有后来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配祀之选自然是后人之意,但确实是同气相求,珠联璧合:黄、陆二位诗人,一在北宋,一在南宋,但都是老杜的崇拜者,此一同也;他们又都是诗坛的杰出人物,黄庭坚的诗清新卓异,苏轼读了也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陆游更是我国诗歌历史上的高产作家,诗作最多、流传最广的第一人,此二同也;二位诗人都是一生忧国忧民,与杜甫真个一脉相承,黄庭坚有诗曰“毁誉盖棺了,于今名实尊.哀荣有亡命,终始酌民言.蝉冕三公府,深衣独乐园.公元两无累,忧国爱元元”,充分表达了他的高尚情操.而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千百年来又激励着多少爱国志士!此三同也.诗人才高八斗,却一生郁郁不得志,颠沛流离,饱经沧桑,命运之坎坷又如出一辙,此四同也.有此四同,用同病相怜来比较他们或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工部祠”左边有“草堂书屋”,在一个个大玻璃柜里陈列着970部自宋代以来的杜诗版本和抄本,还有15种外文译本,数量之巨,世所罕见.工部祠右边是“恰受航轩”,这是一座拱顶突檐,呈长方形的亭阁,形似一艘停泊在工部祠堂前的楼船.当年杜甫泛舟百花潭,兴之所至,唱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渡恰受二三人”之句,或许这就是亭名的来历.出“工部祠” 侧门,就到了东邻的古梵安寺.寺祠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夹道,两旁红墙夹峙,墙头爬满月季、蔷薇,花香四溢.走在“花径”上,耳际似乎回荡着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吟唱,就连我们这一群匆匆来访的俗客也感受到了杜诗的钟灵之气,荡气而回肠,口颊也生香,眼前的世界也似乎特别空阔宁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