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青云谱随想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2 07:52:47
请问余秋雨的的读后感该怎么写?要求400字左右 请老师指导一下...并给几篇范文
青云谱随想读后感
解题思路: 读后感: 一先读后感,二感性真实,三是文章结构应为"引""议""连""收束.四要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解题过程:
浴火雕冰——读《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有感
  我是一只火凤凰,我的灵魂随着余先生的笔开始文化之旅。当我的五色羽翼掠过道士塔,掠过大漠,掠过苏州和江南小镇,来到青云谱……当我紧紧追随着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我已经听到那划破长空的叹息。我的翅膀仿佛沾染了弱水,一瓢或三千。暮宿风穴,我终于飞完了全程,再也飞不动了。
  我相信我只不过是一只鸟。我看到了青云谱热闹的场面,无知的游人,也看到了文化与现代社会越来越远,我更看到了朱耷涂渭等人的一生,看清了他们画中强烈坦诚的东西。滚热的血自我的喙流下。我抬头仰望苍穹,眼前映过几个坦诚而透彻的生命,他们在我的脑中定格了。故事上说火凤凰每500年举翅长飞。500年,等待500年,等待一团烈火,像朱耷涂渭的画,张狂、豪放不羁、苦恼、焦灼,就是这样一团夹杂着中国文人的辛酸血泪,融入了中国的文化生态的烈火,自我的翅尖焚起。于是,一种细碎的撕裂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了,延展,烈火一直在延展,我勇敢地抬着头,让火光喧嚣,直逼我的头喙!火,吞噬着我的躯体,火舌舔食到我的灵魂了。
  在浴火之时,我依稀记得500年的信仰和承诺,在炽热的烈焰中焚烧自己,在这里苦苦锻炼自己,只为一个原因——再生,净化灵魂和思想——为了这个强烈的诱惑,所以我是不能给予舒适的,我必须忍受煅形成灰的痛楚,我必须在炼狱中撑着。
  如今,我已不再翱翔,虽然我将翅尖高举,作了奋飞的姿势,可我已欲飞不能,在这深沉的艺术的压迫下,在这痛苦的历史的凝固下,在饱尝了朱耷等艺术家的苦涩下,一切都凝在我的足下。我的全身晶莹剔透,雕冰成形,这晶莹是茫然的颜色,渗透我的茫然。我再次保持昂首姿势,尽管我无法看透长空给我的再一份茫然。让冰冻沉静注满我的颔喙,让这透心的寒冷缠满我的全身!
  一会儿在烈焰中,一会儿又降到零度,冰中取火,火中生冰,略窥中国漫漫文化长河中的一部分,少之又少,却产生这样不可思议的轮回!
  冰化了,水自翅尖汨汨流下,一滴一滴,仍是晶莹剔透,没有杂质,像我浴火时的泪。请相信我只不过是一只鸟。火中冰中,我必须告诉世人:我们必须去贴近文化,去理解去懂得艺术,当我们能够听到它们沉沉的呼吸时,当我们能够像齐白石、郑板桥一样对待艺术前辈时,我们就获得了再生。
  建设文化吧,500年后,当我的五色羽翼再次掠过时,那声划破长空的叹息希望已经不再被听到。
读青云谱随想
想就《青云谱随想》说上几句,也许是余老对艺术的敏感击中了我,或许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我心中已经百转千回:现代真正的艺术太过稀少,真正的艺术家太过稀少。
余老以朱耷、徐渭、原济等人为例,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为线索,辅之以齐白石,郑板桥等大家的评价,对投入画者感情的真正艺术给予了高度赞扬,也为这样的艺术激动在现代绘画中难以找寻深感遗憾及惆怅,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让人陷入对真正文化血脉如何相承的思考中。
余老这样写着“……道尽了这股艺术激流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多么珍罕,多么难于遇见又多么让人激动。世界上没有其他可能会如此折服本也不无孤傲的郑板桥和齐白石,除了以笔墨做媒介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强力诱惑。为了朝拜一种真正值得朝拜的艺术生命,郑、齐两位连折辱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了。”对于伟大艺术家的膜拜往往不是因为简简单单几幅画作,几篇文章,更多的,是融入其中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和其体现出的伟大人格。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但事实上打动人心正是那种直接的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艺术家不吝于掏出自己一片火热的赤诚,不吝于展示自己的幸福喜乐忧愁伤痛,而那种真实的东西是无论王子皇孙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理解的。所以古代无论诗词或者画作甚至夸张些,只要是文化都可以登上世界的巅峰,因为这样的文化是大众化的,艺术品味和修养的提高是全民性的,人常道盛唐之下人皆会诗吟,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怎么不会令人叹为观止?
正如余老所说,“事情的症结还在于我们没有很多强健的现代画家去震撼这些游人,致使他们常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于也渐渐与艺术的过去和现在一并疏离起来。因此说到底还是艺术道德疏离了全心全意。什么时候我们身边能再出几个像徐渭这样的画家,全心全意或悲或喜的生命信号照亮了广阔的天域,那怕再不懂艺术的老百姓也由衷的热爱全心全意,编出各种故事来代代相传?或者像朱耷这样,只冷冷地躲在一边画着,而几百年后的大师们却想到赶过来做他的仆人?全国各地历史博物馆和古代艺术家纪念馆中熙熙攘攘的游客,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汇成涌向某个现代艺术家的欢呼激潮。现代艺术家在那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澈的生命。”
屡次前往北京美术馆,那里悬挂着的绝少有现代艺术作品,一些年过古稀的老人在旧时的画作前踟蹰,似乎在缅怀着什么,令人心酸。而另一些极年幼的孩子,眼里闪烁着某种崇拜敬仰的目光,坐在板凳上静静画着,看着他们我仿若看到希望,也平添几分艳羡。然而对于陪伴孩子的家长,他们置身于庞大的艺术圣殿里的双眼紧盯的却是他们专心绘画的孩子,眼里也有东西在闪烁的,但那不同于对于艺术和文化传承一代的骄傲,更多的是如何成“家”成“名”如何加分如何对人炫耀的妄想和野心,丑陋的让人转过头去。是的,在北京画廊里,看过的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即使是被炒作和卖出高价的当红画家的作品,充斥的也大多是媚俗形态虚浮概念和浅薄的趣味。这样的潮流和作风还将在这个一切向“前”或是向“钱”看的社会中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我们的确绝少能够看到一幅充满感情的静谧作品,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光芒的作品。我承认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是如何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如何在名利与文化中寻找平衡点值得每个人思考,否则,我们的文化精华该何去何从?
文化这个词汇在老百姓的生活里迅速缩水,艺术这个概念也渐渐在平凡人周围淡去,除了附庸风雅,谁还把这当作一种品位?也许是过于敏感的缘故,无论是建立“国家阅读日”还是把清明、端午、中秋列入了法定节日,还是总觉得现在的文化氛围,每况愈下。
不知道还有没有画家会在田野里站立一个下午,只为画下春天的玉米地和桃花林,画下那些光与影,那些植物的芳香和灵魂,以及淳朴的农民在天地中劳作的自然姿态么?还有人在绘画的时候,一边对画布涂抹上颜色,一边对置身其中的风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深深沉溺的欣赏吗?
文化,对这一切中蕴含的文化,对文化的真实感情,让那么多值得跪拜的人心里曾经如此狂热激奋孤独和痛楚,而如今还可以找寻到吗?
不知道,关于文化艰苦的旅行,将会到达哪里?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