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世人是怎样评价公孙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21:58:31
世人是怎样评价公孙龙的?
包括孔子、有史以来的人啊!
世人是怎样评价公孙龙的?
公孙龙(评价) 转贴
公孙龙,姓公孙,名龙,传说字子秉.六国时赵人,约生活于公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之间.公孙龙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白马非马”、“坚白石”等闻名一时.
名家出现于战国中期以后,名家的人以“辨者”而闻名,他们以思考逻辑方法和探寻思维方式见长,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惠施(约公元前370至公元前318年),为战国时期宋国人,曾为魏惠王相.主张诸侯停止战争,各国平等相处.但其著作失传.
“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龙壮年到魏国,见中山公子牟.中山公子“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列子?仲尼篇》).后被乐正子舆等人所笑,乐正子舆等人认为公孙龙“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列子•仲尼篇》).而公子牟“不以为尤,其说乃大行矣”(谢希深《公孙龙子注》序).
《庄子逸文》载,梁君出去打猎,看到一群白雁,准备射猎之,却被行人所阻.梁君大怒,欲射行人.为其驾车的公孙龙乃劝阻了他,并以昔日宋景公不愿以人为祠而感动上天最终为民祈得大雨之事进谏梁君.指出“君以白雁故而欲射杀人,主君譬人无异于豺狼也”.梁君听其荐,乃与龙上车归,曰“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后又传公孙龙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乃以白马非马之辨令关吏折服,而得以骑马过关.《公孙龙子考》序认为公孙龙遂因此得大名,蜚声天下.
公孙龙的著作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认为此书原为十四篇,今存六篇,即《迹府》、《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名实论》、《指物论》.“名家”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提倡
“循名责实”学说的流派,他们提倡的“正名实”,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纷乱里,提出这样的主张非常普通,象儒家有“必也正名乎”,法家有“综核名实”,墨家有“以名举实”,都与之类似.那“名家”又何以为“名家”呢?“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辩论的内容,又多半集中于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由是而有“名家”之名出现.
“白马非马”正是公孙龙最为著名的命题.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于是《公孙龙子》中就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
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第一点论证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句话在逻辑学上指的是
“马”、“白”、“白马”这三者的内涵不同.他认为“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白”是颜色,“马”是形状,两者本身就已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何能综合成“马”这一种动物?
第二点论证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句话如果用逻辑学解释,则是说“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马”是大类,而“白马”不过是马中的一小类,我们怎么能以小类的事物去涵括大类的事物呢?
第三点论证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句话大致是说,“马”这个共性与“白马”这个共性的不同.马的共性,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而“白马”的共性则包涵了颜色.这样“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公孙龙是继惠施之后名家又一个杰出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地位表现在对逻辑学的重大贡献上.然而由于其阐述的思想与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正统观念格格不入,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白马非马”、“坚白石离”此类看似诡辩的奇谈怪论,因而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历来为正统观念所不容,诘难之声不绝,后世的荀子、韩非子等诸多思想巨匠都曾猛烈的抨击过这本奇书,这是因为在先秦诸子的哲学中,主要有两大研究传统:一是以研究社会政治、伦理法制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传统;一是以自然宇宙为中心的自然主义传统.而公孙龙主要研究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语言哲学,因而可以说公孙龙的哲学是一种与传统的理性哲学所不同的知性哲学.他强调分析,目的在于克服传统以综合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重视思辨的作用,重视以含义准确的范畴来构筑自己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他在中国思想上第一个提出了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知性逻辑学说,论证了知性逻辑的概念理论和基本的思维规律.他上承邓析、伊文、惠施的名家学说,下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逻辑思想,因而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公孙龙在总结邓析所开创的名实之辨的基础上,将名实问题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问题来加以研究,从而使逻辑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既是中国先秦名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正是在他的逻辑理论上产生了与西方形式逻辑、印度因明逻辑平起平坐的中国逻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