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0 22:18:20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古代虚词“而”,“之”,“于”,“乎”的用法,并举例.
一、而:(1)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示顺承关系.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表示转折关系: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6.表示假设关系.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例:吾恂恂而起.8.表因果关系.例:野芳发而(因而)幽香.
(2)代词:1.你;你的.例:而翁(你的父亲)2.这样,此.例: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3)助词: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例: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语气词1.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例: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4)动词:1.如,好像.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二、之:(1)动词:到,往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2)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例: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3)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宋何罪之有?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音节助词,无实义.例:公将鼓之.
三、于:(1)介词“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
(2)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
(3)助词: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4)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
(5)动词:1.往;去.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2.取.例:昼尔于茅,宵尔索陶.3.如;好像.例:《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四:乎:(1)动词: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2)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例:汝识之乎?2.相当于“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例: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勉速行乎!无重而罪!5.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参乎!吾道一以贯之.7.表示商榷语气.例: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8.表示肯定语气.例: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3)介词:1.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吾独穷困乎此时也!2.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春秋”何以始乎隐?3.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4.于;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例:叫嚣乎东西.5.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例:不动乎众人之非誉.6.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例: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7.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例:吾尝疑乎是.
(4)后缀.例: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