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历史高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14 10:01:07
49—64年中法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高一
解题思路: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这对国际局势和中国外交都有重要意义就国际局势而言,它代表了中法两国联手挑战美苏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是全球冷战格局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解题过程:
最终答案: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是高举意识形态旗帜,支持反帝革命。从1949年到1963年,中法关系的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毛泽东更重视推动反帝反殖运动,更强调支持民族解放斗争,而对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不太在乎。毛泽东对越南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援助是造成1949年至1963年间中法隔阂的一个主要原因,法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导致中法分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当中国的国际地位处于极度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在外交方面及时作出基于现实主义考量的政策调整,审时度势,绝地反击。1963年的中法建交谈判就是一个例子。到1962年末,中国外交已陷入严重困境。面对来自所谓“帝、修、反”的多重压力,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试图为中国的外交窘境找到改善的途径。中法建交是中国政府在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原则的指导下,在外交领域里取得的一个重要突破,是毛泽东“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务实思想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次有效实践,是对美苏操控国际局势的挑战。为了推动利用美法矛盾、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在台湾问题上做了灵活处理,不让该问题成为中法建交的拦路虎。   反对美苏独揽世界事务的共同需要使中法两国走到一块。在中法建交以后的一年中,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向国际友人强调中法在反美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诉求。1964年8月17日,毛泽东在与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谈话时指出:“在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一点上,我们同戴高乐有共同点,他也需要我们。”(68)9月,毛泽东对前来参加中国国庆庆典的西哈努克亲王说:在对美政策问题上,“我们同法国总统有共同点”。“英国政府、西德政府就不如法国政府,还有日本政府都比不上戴高乐政府,也比不上亲王。但是,我看这些国家总有一天要走你的道路和戴高乐的道路。这是控制和反控制的关系。”(69)很显然,中法领导人都愿意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处理双边关系。 总结:中法关系受两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冷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