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初中生怎样迅速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5 01:35:47
初中生怎样迅速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
我语文的成绩主要让现代文阅读题扯了分,十九分的散文阅读,得三分,尤其是赏析句子,急求能迅速提高
初中生怎样迅速提高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分数?
首先多看书绝对是个必胜之计,如果是想快点的话我这里有个方法你不妨试下(比较长,如果不想看直接跳过,下面有直接的方法)要明白做题方法(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
3.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 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 “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