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两个作业问题这两个帮忙(10财富+3—5)一.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的阅读答案二.求一篇关于 “考题”的作文 附三:巴蜀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4 12:06:31
两个作业问题
这两个帮忙(10财富+3—5)
一.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的阅读答案
二.求一篇关于 “考题”的作文

附三:巴蜀中学初2013级物理暑假作业答案(67财富+10—150)
两个作业问题这两个帮忙(10财富+3—5)一.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的阅读答案二.求一篇关于 “考题”的作文 附三:巴蜀中
一.13.【答案】统一行动,破坏力强.先介绍蝗虫的危害,可以加深人们对蝗灾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巧妙地引出说明对象.(每一问各2分,共4分)
【解析】事物的特征总是隐藏在一些关键的词句里,从①、②段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统一行动”、“一致行动”、“集体行动”以及“大肆啃噬”、“ 满目疮痍,旷野一片”、“ 巨大经济损失”和一些具体数字,不难看出蝗虫危害的特征有两点:统一行动,破坏力强.作者在具体介绍蝗虫集体行动的原因之前,先介绍蝗灾的危害,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加深人们对蝗灾的了解,激发人们阅读下文的兴趣,同时也十分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
14.【答案】第②段用列数字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蝗灾带来的巨大危害;第⑦、第⑾段用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蝗虫可能造成危害的单位面积的数量临界值.(每一问各2分,共4分)
【解析】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用意的掌握.结合第②段的数据和关键文字,不难得出上述答案;结合第⑥段的实验和第⑦、⑾段的内容来分析,第⑦、⑾段用列数字的方法,是为了说明蝗虫造成危害的一个临界数值,更能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蝗虫集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15.【答案】前面的第③段说得很清楚,蝗虫造成灾害有两个条件,首先需要有数量,其次需要一致行动.而这个实验室结论只是说明了第一个条件,还没有说明蝗虫集体行动的内在机制,因此后面的文字并不多余,恰恰是为了深入地说明蝗虫造成灾害的第二个条件,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所在.(分析正确得4分)
【解析】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通过对第④段和后面几段内容的分析和把握,再结合标题理解,我们不难得出上述答案.
16.【答案】不能删去,加点词语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有时”表明并非一切情况下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删去后表达太绝对化了,反而不准确不严密了.(判断“不能删去”得1分,阐述原因2分,共3分)
【解析】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特点的把握.说明文是介绍知识的,它要求用语言表述知识要科学准确,这就决定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而加点词语一般是对事物的状态或范围等作了必要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7.【答案】D(判断正确得3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把握关键句子的用词用语,二是要注意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D答项显然有悖于原文文意.
刚刚找到了=-=帮助一下把
二,这只是丝路,要自己多想一下
走进考场,打开试卷,一单道道考题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等待我们去思考,去攻克,去解决……但是考题又岂止出现在考场内,出现在试卷上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心理历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考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就在解决一道道考题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前进着.就比如说,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吧!他从7岁时就跟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持久,随时随地都在练,有时用手指在衣服上练,有时在月光下的池边悬肘练,相传当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地方“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这里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不难看出事业的艰辛.有一次,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成名的秘决,他指着家里的18囗水缸,说:“写字成名的秘决就在这18囗水缸里面,你把18缸里的水写完,自然就知道写字的秘决和成名的原由了.”他的儿子真的把18缸水用完了,果真练出了一手好字.是的,成功在于不断地去努力,去奋斗.我们知道王献之成功的秘决是坚持不懈,当考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应该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思考,去攻克,去解决.我相信只要坚持,一切难题都会被克服.
三,额(⊙o⊙)…,这个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