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石壕吏的体现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写 ①背景②弱势群体③统治阶级④细节,客观,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8 00:19:3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石壕吏的体现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写 ①背景②弱势群体③统治阶级④细节,客观,真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石壕吏的体现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写
①背景②弱势群体③统治阶级④细节,客观,真实⑤无个人情感
200字左右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在石壕吏的体现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写 ①背景②弱势群体③统治阶级④细节,客观,真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