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华北地区的地域特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1 01:43:59
华北地区的地域特征是什么
华北地区的地域特征是什么
二、黄土广泛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的广度、黄土的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罕见的.我国的黄土堆积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黄土的广泛分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景观特征.
(一)黄土的堆积
黄土是松散的黄色土状堆积物的习用名称,它是第四纪以来长期的堆积物,颜色由黄至红黄、疏松多孔,粉沙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碳酸钙.钙以各种矿物的外蒙体形式包裹在黄土尘状物表面,使松散状堆积物具有一定的胶结力并导致垂直节理的发育.
黄土层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其中离石黄土厚度最大,分布广,覆盖在山地之间广阔的各种古地形面上,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黄土层内含有多层古土壤,以及一、二个剥蚀面.马兰黄土颜色淡黄,质地松软,厚度虽较小,却罩盖在所有塬、梁、峁上,并散布在一些岩石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上.
黄土覆盖层的地表高度,其变化趋势取决于下伏基岩地面总的倾斜方向.在六盘山以西,会宁、通渭间华家岭上的黄土海拔近2000米,自此向西北到黄河沿岸降至1500—1000米,向东南到渭河上游谷地降至1000—750米.陕北靖边白于山山顶黄土海拔达1800—1900米,向南或向东南经过1000米左右的董志源、洛川塬,至渭河平原降至500米.黄土的覆盖虽然大大减缓了基底地面的起伏,但未能改变地势总的倾向.
黄土堆积的总厚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变化,陇东、陕北、晋西是黄土分布的中心区.除黄河峡谷两岸地带黄土厚度为60—70米以外,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子午岭西侧的董志塬和东侧的洛川源,出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达到200米和180米,六盘山以西,吕梁山以东,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区,黄土总厚度减为50—100米.
黄土颗粒成分,从整体看有很大的均一性,以细粉沙(0.05—0.01毫米)为主,次为粗粉沙(0.1—0.05毫米).晚更新世黄土的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含量则由西北向东南增加.从海原向东北,经环县、志丹、绥德、临县至静乐一线;线西北粗粉沙含量高于30%,当地群众称之为“沙黄土”,线东南粘土含量超过15%,称之为黄土.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广泛分布的黄土,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具有深刻的影响.厚层黄土被雕塑成特殊的黄土地貌,填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土壤发育、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都深受黄土的深刻影响.
(二)黄土堆积及其影响
1.黄土地貌发育具有特殊的过程 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切割得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陇中祖厉河中游、晋陕黄河峡谷段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地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积的1/10.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千米,峁的面积一般仅0.25平方千米,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部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具有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从地面分割度(河沟、干沟和冲沟的合计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来看,陇东为24.86%(泾川的王家沟)到27.45%(西峰镇的南小河沟);丘陵沟壑区的陇中为24.60%(会宁的稍岔沟)到25.49%(定西的安家沟);陕北为19.80%(靖边的长渠沟)到42.66%(绥德的韭园沟沟中、下游);晋西为38.84%(兴县的蔡家崖西沟)到43.70%(离石的王家沟).从沟道密度(河沟、干沟和冲沟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来看,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可达3.8—8.05km/km2.上述两项数值高达如此程度,为我国其他地区所罕见.
这样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土地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恶果.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地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黄土搬运、沉积与华北平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泥水大部分通过众多的支流汇入黄河.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华北平原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黄河陕县站的年输沙量达16亿吨,华北其他河流年输沙量约1.5亿吨.河流中大量的泥沙估计约有3/4淤积在入海口附近,1/4淤积在下游河道里.这样,河床迅速填高,每到洪水季节,经常造成洪水泛滥,泥沙随洪水泻出河床,在平原上沉积.据历史资料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曾发生过大小决口、泛滥1593次,大规模改道26次.1484年以前,黄河涉流改道在今黄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东流入海.1484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黄河南流,夺淮河道入海,历经约400年,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东北流,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黄河下游河道.自此以后,人们筑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约束在堤内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日益淤高.据1949—1960年的测验,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增高0.1米左右.由于具体河段流速快慢,落差大小,河床宽窄的不同,各处沉积速度略有不同.秦厂、花园口泥沙沉积速度约为16厘米/年,高村为21厘米/年,泺口为8厘米/年.现在黄河下游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4—5米,有的地段竟达10米以上.黄河在开封市北的常水位就高出市区3.2米.河在地上行,下游很少有支流汇入.河堤成为华北平原的主要“分水岭”,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由于黄河、海河、淮河的涉流、改道,在平原上留下许多纵横交错的古河道、古三角洲和洼地.使平原区的岗洼交错分布,地表形态和沉积物的结构都十分复杂.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曾经有众多的湖泊.六世纪初郦道元作《水经注》时,曾有记载.由于黄河泛滥,堆积加速,湖泊也逐渐淤平.如河北的大陆泽(大致在今巨鹿、宁晋、束鹿、深县之间)、山东的大野泽(在今巨野、东平、菏泽一带)等都已被淤平.
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将大量泥沙堆积于沿海地带,使长期处于沉降的渤海凹陷不断被充填,平原不断向海湾伸展,堆积物质主要从黄河供给,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黄河三角洲呈扇状突出.
3.黄土与土壤发育 黄土覆盖区,土壤发育深受黄土母质的影响.黄土具有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结构松疏多孔等特性.土层持水性较好,含钙、磷、钾矿物养分比较丰富,碳酸钙含量可达8—19%.矿物表面裹有钙质胶膜,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发育和植物的吸收.黄土中的石灰质在土体中淀积,形成假菌丝体、管状、针状结晶体、碳酸盐结核等.
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法,引起土壤侵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剥蚀,以至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多处于微弱阶段.直接在黄土母质上耕作熟化的黄绵土,分布很广泛,在耕作层下面即为黄土母质层,耕作层厚度仅30厘米左右.由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使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一般均低于1%,某些营养元素仅为自然土壤的1/2(全氮)和1/3(水解氮),盐基代换量亦由自然土壤的10%以上降到10%以下.土层上下层的结构、质地、紧实度几无差异.与自然土壤相比,容重、孔隙率和持水量都明显变差.水稳性团粒(直径>0.25毫米)的含量减少(一般在10%以下),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同时,土壤水分状况恶化,干旱季节,土壤严重缺水.据测定,土壤耕层含水量仅4—8%,养分释放受到限制,对作物生长甚为不利.
在黄土高原南部平坦的塬地、川地和阶地面上,在原来属褐土类型土壤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施土覆盖,并在不断耕作影响下形成特殊的褐土.熟化过程是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同时在土体内还伴随着明显的粘化过程和石灰的淋溶淀积过程.典型的褐土剖面构造可分为熟化层、粘化层、钙质层和母质层.褐土分布区是我国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历史悠久.为防止水土流失,修梯田、施土粪、培土肥田,不断垫高用面,熟化的老耕作层不断地被埋藏,所以有两个腐殖质层.
在黄土高原北部,晋西北、陕北和陇东的地形平坦处,侵蚀较轻的黄土塬区,高阶地上,发育黑垆土.它也是一种古老的耕种土壤.剖面深厚,成土作用常达2米以下,全剖面颜色偏暗,表层约有20厘米的耕作熟化层,耕作层之下是腐殖质层.腐殖质层虽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仅1.0—1.5%.
黄土经过侵蚀、搬运,在华北平原等地堆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广泛发育潮土.潮土仍具有黄土的某些属性,如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含量较高,可达10%左右,磷、钾的含量也较丰富,全盐含量小于0.1%.但剖面发育程度轻,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结构较差.另方面潮土的机械组成复杂多变,反映了平原区沉积过程的复杂性.
从上述绵土、褐土、垆土和潮上的特性分析,均可反映出黄土母质特性在成土过程中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黄土受强烈侵蚀和旺盛的堆积过程对这些土壤成土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