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1.你知道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有哪些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4 02:44:11
1.你知道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有哪些吗?
2.请说出3个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3.黄河"烛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能具体说出黄河从哪里发源,流经哪几个省,有多长,流入哪里?
4."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一向以来黄河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黄河流域有许多战场,请举出2处.
5.黄河的"黄"是由何而得的?
6."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整个民族!"这句话是哪一位伟人说的?
7.有不少文人吟诵黄河,赞美黄河,请找出关于黄河的古诗词.
8.收集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
9.查找黄河断流的现状与态势及带来的影响,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是什么?
1.你知道黄河流域建都的朝代有哪些吗?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 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河流分段】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下面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 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水利枢纽】
*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旧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
【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否则就将给流域的当地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 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可见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当发达.由此为发端,愈发辉煌.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相关文化】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一、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