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文言文特殊句式急急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7 22:53:13
请老师仔细给我讲一下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三者的用法及区别
文言文特殊句式急急急
解题思路: 理解把握特征,记忆典型例句,举一反三。
解题过程: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 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 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1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练习:
一 、判断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练习:
二 、被动句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疑问句 2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句式 规 律 或 标 志 例 句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者,……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者也 (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用动词“为”表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肯定
用 副词“非”等表示否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用判断词“是”表示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句 用“于”表示 ……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为”、“为所”等表示 为……
为……所……
为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用“见”(受)表示
见……
见……于……
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被”表示 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无被动标志 意念上的被动 余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省略主语 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蒙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自称时省 (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黄生借书说》)
对话中省 (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动词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 省动词的宾语 使(之)归赵 (《廉蔺列传》)
省介词的宾语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
或“以” 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试之(以)鸡(《促织》)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3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4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练习: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佟⒗忠悖 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三、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我们知道,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介词短语倒装句练习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定语后置 练习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句 式规 律 或 标 志 例 句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君何以知燕王?(《廉蔺列传》)
用助词“之”、“是”将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陋室铭》) 惟命是从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定语后置 :用“之……者”或 “……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蔺列传》)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数量词作定语有时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主谓倒装: 为强调谓语而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介宾短语后置:
“于”(乎)宾短语常后置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以”宾短语有时后置 皆不可拘以时月(《采草药》)


★方法指导
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的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
1、 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的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的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题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的序号。(95上海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
(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1)翻译的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的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 (1) E (2)D (3) B


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的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题2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被省略的词。(88上海卷)
(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扑之,( )入石穴中 (2)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


解题思路: 四个句子均出自课文,考查省略句的几种类型,采用语法分析法。(1)“入石穴中”,缺少主语,是承前省略,补上“虫”;(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面“其”字的指代对象必须是人,所以,“生乎吾前”后要加“者”;(3)“置水中”,中间省略介词“于”;(4)“以”后面缺少宾语“我”,要补上去。这道题目也可以同时结合翻译法,看看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补上什么成分,则很容易判断出原文省略了什么。 答案 虫、者、于、我


试题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97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的宾语,宾语前置。A 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 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的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


试题4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01上海卷)
A 死生,昼夜事也 B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 刑戮是甘


解题思路: “遗剑于路”用翻译法判断,是“在路上丢失了剑”,是介词结构后置。A “死生,昼夜事也”,从形式及意义可知是判断句;B “莫我肯顾”是否定句中代词“我”作“顾”的宾语,宾语前置;C 见试题3“解题思路”,为定语后置;D 由“是”猜测是倒装句,再根据语法分析以及其意义,“刑戮”是“甘”的宾语。所以BCD都是倒装句。
答案 A
高考试题精析
一、选择题
1. 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 )(1992年上海卷 )
A.徒见欺 B.府吏见叮咛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2. 与“不敢与较”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996年上海卷)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将以有为也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997年上海卷)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1999年上海卷)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5.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001年春季上海卷)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答案:1.B 2.D 3.A 4.C 5.A
解析:1.题干和A、C、D是被动句, B项非被动句。 2.题干和D是省略句,A是判断句,B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3.题干和 A 项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C 是一般句式,D 是介宾短语后置。 4.题干和C项都是倒装句,A、B、D项依次为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5.A 是判断句,题干和另三项都是倒装句;题干是介宾短语后置,B 是宾语前置,C 是定语后置,D 是宾语前置。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2000年春季上海卷)
卜居( )阳羡
(原文是: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 )
答案:于 解析:“卜居”意思为择地居住,“阳羡”是地名,作“卜居”的补语,因
此省略一个介词“于”。
三、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1996年上海卷)
(2)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1998年上海卷)
(3)(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1999年上海卷)
(4)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0年上海卷)
(5)人或问之:“何为泣乎?”(2001年春考上海卷)
(6)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2001年春考上海卷)
(7)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2001年上海卷)
(8)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2002年上海卷)
(9)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年春考上海卷)
(10)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答案:(1)村子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2)始终不被愚蠢的和尚
及庸俗的士人的开凿所玷辱。(3)终于用孙武做将领。(4)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5)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6)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7)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8)(我)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9)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10)(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解析:(1)定语后置,“者”是其标志。(2)被动句,用“于”表示。(3)省略句,即“卒以(之)为将”。(4)宾语前置,用“之”、“是”表示。(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6)判断句。用副词“乃”和语气助词“也”表示。(7)宾语前置,用“之”将“望”的宾语“何中”前置。(8)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9)被动句,用“为……所”表示。(10)省略句,第一个分句省略主语“或”(有人),第二、三两个分句省略主语“吾”(我)。
【能力训练】
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 D.具告以事
3.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4.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晤言一室之内
6.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9.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
12. 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 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3. 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良庖岁更刀,割也。
14.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未之闻也。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③曰:“牛何之。”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是乃仁术也。 ⑥夫子之谓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然则一羽之不举。 ⑨是诚不能也。
⑩构怨于诸侯。 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12王坐于堂上。
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 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 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5题
邻 女 说
[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聘之者。 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
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 数:数落,责备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销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 )
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B. 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
翻译: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
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
翻译: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 D (都是定语后置句。)
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
3. A
4. C (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
5. C (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
6. A (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
7. 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
8. 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9.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10.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
11.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11省略句 ⑤⑥⑨判断句 ⑦被动句 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
1.C
2.B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 (3分)
(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 (4分)
(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高考文言句式测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4.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15.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16.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8.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9.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0.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2、(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23、(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4、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刘备,天下枭雄 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6、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
A、于其身,则耻师焉。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的两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高考文言句式测试参考答案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 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14.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15.B
  16.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7. 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8. 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9.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0.A
2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2、(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23、( B )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4、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D )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刘备,天下枭雄 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6、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A )
A、于其身,则耻师焉。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的两项是( AC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老师为你配备了练习,要耐心做呀!一定会有进步的!
祝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