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神经递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06/04 00:48:56
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神经递质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这种多种现象是进化后的必然,还是难以避免的偶然?
2,若是必然,按照功能,应该只需要兴奋性与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就够了,要那没多种有什么优点?
3,在大脑里神经元的兴奋多还是抑制多?
4,我们的抑制行为是怎么学会的,比如上课讲话会被老师骂,下次即使很想讲了也会忍住,这个学习过程用神经元怎么解释(要非常详细)我知道是形成了一个抑制性突触,关键是我要知道为什么大脑知道要在这个回路上生成等等,完整过程.
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神经递质
1.如果没有返祖现象,所有的性状都是进化的结果.
2.神经末梢的种类不一样,对应的效应器也不一样,递质的种类也不一样,比方说一半肌肉收缩需要的是激素类的神经递质,而腺体分泌往往是胆碱类.
3.跟你所处的生理状态有关,一般情况下是抑制的多,因为人能利用的脑细胞大概只占20%(非官方).
4,这是条件反射的一种.
实际上条件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联合型学习记忆模式.巴甫洛夫不仅研究了动物的条件反射,而且还探讨了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提出了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首次说明语词对人类的条件刺激作用.语词是客观世界中具体信号(铃声、灯光等,称为第一信号)的信号,称为第二信号,人类有语言文字,所以只有人类才有第一、第二两种信号系统,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常常是两个信号系统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例如;“谈虎色变”就是语言(第二信号)作为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脑内神经机制,巴甫洛夫提出了暂时联系学说,并认为暂时联系的神经接通部在大脑皮层内.也就是说,由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二者在大脑皮层内产生的两个兴奋灶之间建立了暂时的机能联系——神经接通.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再问: 神经连接又是如何精确建立的,神经细胞怎么找得到两个兴奋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