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山流水的深层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0:12:54
高山流水的深层含义
高山流水的深层含义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 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中州古调”(或称“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演奏特点有“大指摇”、“快四点”、“夹弹”、“提弦”等技法,并借鉴、学习、融汇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筝中“摇指”的运用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 但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琴 曲[编辑本段]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乐曲赏析[编辑本段]《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二、成语[编辑本段]拼音[编辑本段](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 释[编辑本段]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 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