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写出15个中国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16 18:58:42
写出15个中国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并加以介绍(没人的介绍至少20字)
写出15个中国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
解题思路: 恩,20字以上没有问题吧?可以仔细看看他们的事迹,需要减少文字量的话,压缩一下就可以了
解题过程:
 项羽: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城,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1274年,元朝开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亡宋朝的战争,国家危在旦夕。1275年,文天祥在赣州变卖家产作为军饷,组织起一支二万多人的军队,开到临安“勤王”(注:当皇帝有难的时候,各路军马纷纷救援,其行为便称为“勤王”)。由于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勤王军主力一直没得到与元军决战的机会。当时,四岁的恭帝在位,临朝的谢太后决心投降。文天祥不但反对无效,还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到元营进行谈判。他在元军的大营和元丞相伯颜谈判,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坚持要求元军退兵。元军当即将文天祥扣留下来。元军要把他带到北方,船走到镇江的时候,他逃脱了虎口。虽颠沛流离、几经生死,但是他还是始终不忘报国之志。

  后来,文天祥不幸战败被俘,投降元朝的张弘范劝说文天样投降,文天祥写了《过零丁洋》诗作为答复。在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威逼利诱下,文天祥也不为所动。

  南宋灭亡以后,张弘范又来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对他嗤之以鼻。到了元朝的大都以后,南宋的前丞相留梦炎和被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前来劝降,也碰了一鼻子灰回去了。在这以后三年当中,他一直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监狱中。在此期间,他读到投降元朝的胞弟和在监狱中的妻子儿女的来信,但文天祥没有被百般的恐吓吓倒,没有被各种利诱迷惑,高尚的爱国气节矢志不渝。

  不久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所处时代为南宋时期,朝政极端腐朽黑暗。文天祥从小就喜欢读书,景仰历史上的爱国志士,父亲也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国政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到南宋末年,文天祥已是朝廷重臣,在危难之中,他虽想力挽狂澜,却已无力回天。虽然他没有延续南宋朝廷的寿命,但仍作为一位宁死不屈、英勇善战的忠贞刚烈之士而被载入史册。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万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

  李自成出身贫苦,童年时就为地主牧羊,青年时又在银川驿站当过驿卒。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非常严重。贵族庄田有多到数万顷的,官僚豪绅横行不法。明朝政府又不断增加田赋,因此农民普遍破产,到处流亡。陕北地区连年灾荒,人民生活更陷入绝境。1628年,农民大起义就首先在陕北爆发了。那时候,李自成因无钱偿还地主的高利贷,被官府抓去严刑拷打。他出狱后,就参加起义军,后来又投到闯王高迎祥部下当闯将。

  1635年,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在河南荥阳开会,商议打破明军围攻的办法。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力出击的建议,各路首领一致赞同。会后,高迎祥和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突破了明军的围攻,从河南一直打到安徽的凤阳,焚毁明朝皇帝的祖坟,打破了明军的围攻计划。荥阳大会把本来分散作战的各路起义军进一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明军,这是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的创举。
第二年,高迎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因为李自成作战勇敢,谋略过人,在起义军中威望很高,于是,众将就推他为首领。他担任首领以后,也称为闯王。

  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的起义军,不断派大军镇压,起义军各部连遭失利。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十余人,隐伏商雒山中,等待时机。不久,他东山再起,1640年又在川东巴西鱼腹山被困,带了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这时,河南一带正发生严重灾荒,明朝政府却照旧催征田赋,加派军饷。李自成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情况,马上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到处传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纷纷参加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很快发展到百万人,成为当时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第二年初,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

  大顺永昌二年五月,李自成于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40岁。

  李自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用举人李岩提出的“均田免赋”、“平买平卖”、“剿兵安民”等口号为纲领,得到人民热烈拥护。五次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所部发展到百万。十六年(1643年)攻取西安,次年春建立大顺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在他统军作战10余年,重视从严管理,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太平天国的发起者——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的领袖。

  洪秀全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1843年,当他最后一次落第归来,翻看几年前从广州一个基督教传教士手中得到的传教书《劝世良言》,得到了启发,决心创立拜上帝会,号召人民皈依“上帝”,去争取平等的权利。他的想法得到了表弟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的支持。于是,三人一齐毁弃自己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到河边洗礼,表示与传统的封建观念决裂,建立起拜上帝会。

  洪秀全和冯云山于1844年春天为了选择有利的革命据点,远离家乡,到革命盛行的广西去,在贵县农村进行宣传。秋天,洪秀全回广东从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前后花费了两年时间,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三篇文献,指出“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揭示了普遍平等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君臣、父子那套束缚人的封建伦理观念,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旧世界。

  1847年7月,洪秀全再到广西,在紫荆山区和冯云山会合,加强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革命形势得到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

  广西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起了起义的旗帜,建号太平天国。由拜上帝会会员组成的太平军,9月间攻下永安,在城里驻扎了半年。洪秀全被推为天王,他又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建立了各种制度。
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接着出广西、进湖南、入湖北,一路摧枯拉朽,太平军队伍则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1853年2月,太平军五十万人分水陆两路,以排山倒海之势,顺长江而下,于3月20日攻占了南京。

  洪秀全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京城,着手建设农民的革命政权。他颁发《天朝田亩制度》,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他又派出军队西征、北伐。太平天国的革命政策和行动,鼓舞了千百万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在它的推动下,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大高潮。

  太平天国后期,为防大权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缐而“用人唯亲”,形成一个排斥异姓的洪氏集团,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石达开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天京内讧之后,他是唯一能团结群众辅佐洪秀全重振国势的人选。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挟制和排挤他。因此,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出现分裂局面。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京围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亲戚、广东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可以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军事削弱的局面。

  太平天国的革命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洪秀全亲自主持军政大计,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洪秀全立即封他为干王,让他总理朝政。太平军继续坚持对清朝政府和外国侵略者进行战斗。

  但是,1860年以后,战局发生逆转,天京逐渐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1864年3月,天京合围后,城内断粮。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残酷的斗争和饥饿使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卧病不起。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南京。天京不久被敌人攻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归于失败。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中沉沦的年代,洪秀全在广西一隅揭竿而起,把散漫的农民组成了钢铁的大军,转战了十多年,把农民革命的烽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成立了太平天国,严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禁烟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是我国著名的禁烟英雄。

  1785年,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虽然有着固定津贴收入,但实际上已是“自食其力”,靠教书为生。林则徐的母亲和姐妹们则搞一些手工艺劳动来贴补家用,“迁就度日”。

  林则徐四岁那年,其父林宾日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教他口头跟读。七岁时,教他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一直跟随父亲就读于文笔书院。

  少年林则徐文才出众,被誉为“神童”。有一次,老师带着学童们游玩彭山顶峰,出“山”、“海”二字,试叫学童们各做一对七言联句。当其他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第一个吟出:“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少年林则徐家庭生活比较清苦。林家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餐算是佳肴的素炒豆腐。也只有在除夕之夜,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心。为了读书,林则徐“每典衣以购之”。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书廪(抄写员),以其所得以补读书费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林则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林则徐后来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正派、刚直,保持着不与贪官污吏为伍的傲骨,从而成为一位廉正、清明的好官。

  青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对诸葛亮、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十分敬佩。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与邓廷桢同心协力,下令英国领事义律交出烟土,共查缴英美等国烟土两万多箱,共计200多万斤,在虎门焚烧,前后40多天才烧光。

  1840年,英国政府对我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坐镇虎门,准备迎敌,通知沿海各省加强海防。他号召:“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斗志昂扬的广州人民在林则徐的领导下,迅速投入到了打击侵略者的战斗中,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侵略军于1842年闯进长江,直逼南京。清朝统治者苟且偷安,屈膝求和,同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了,清王朝毫无道理地归罪于林则徐,将他充军到新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公车上书——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的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出生于世代做官的家庭。他从小跟随祖父学习经、史,有很深的旧学根底。1879年冬,他去香港游历,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阔了眼界。1882年,他去北京参加应天乡试未中,回来路过上海,买到了大批讲求“西学”(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术)的书籍。带回来认真钻研,吸取其中的观点,用来和中国历史上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

  1888年,他再次进京赶考,恰逢中法战争失败,便焦急地给光绪皇帝上书,指出国势的危险,要求实行变法。这事轰动了北京城。1890年,康有为回到广州收徒讲学,宣传变法维新。学生中有个年轻举人梁启超,和他志同道合,从此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一边讲学,一边在梁启超等人协助下著书,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这两本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895年3月,康有为、梁启超又到北京去参加乡试,不久传来了《马关条约》割地、求和的消息。康有为心情愤激,5月1日约集了当时在北京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给皇帝上书请愿,要求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历史上称作“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没有成功,但是康有为中了进士。他用进士的名义,继续给光绪皇帝上书。这年7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报:8月,又发起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的主张,号召救亡图存。11月又到上海,创办强学分会,出版《强学报》。但是不久,强学会、《中外纪闻》和《强学报》,都遭到清朝政府顽固派的查封。

  变法维新遭到压制,反而发展得更快了。上海、湖南、广东逐渐形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中心,学会、学堂、报馆、书局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开始出现瓜分中国的局面,变法维新运动也随着进入高潮。这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给光绪皇帝上书。一个月后,又给光绪皇帝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纲领。1898年4月,他还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作为筹备变法的机构。



杨根思 (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曹玉海 (1923--1951年),山东省莒县人943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42团第l营任营长。  1951年2月12日,在朝鲜第四次战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中,美军1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和大量火炮配合下,向他们营守卫的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凶猛进攻。他勇敢机智,靠前指挥,组织部队打退敌人3次进攻。当一部分敌人突人阵地时,他带领部队英勇反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邱少云 (1931年--1952年)四川铜梁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曹庆功 (1925--1951年),云南省武定县人,1948年10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6团第l连任副班长。  1951年2月18日,在朝鲜第四次战役运动防御战斗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在洪川江北岸望日里附近286高地执行阻击敌人的任务。他们打退敌人多次冲击后,阵地上只剩他1人,他因右臂被炸断流血过多昏了过去。当他苏醒过来时,敌人又冲上来了,他用尽全力拉响最后3枚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6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忐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王学凤 (1926-1951),安徽小砀山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8团第3连副班长。  1951年4月初在朝鲜第四次战役中,他带领的战斗小组在华岳山前沿阵地抗击敌人,战斗中,他的右手、腮帮、头部和胸部先后负伤,昏倒在工事里。当他在昏迷中听到敌人的嘈杂声知道敌人冲上来时,便支撑起负伤的身体,把枪摔坏,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25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罗盛教 (1931年-1952年)湖南新化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营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他冒着零下20℃的严寒先后3次跳入冰窟中,拼尽全力,救出因滑冰落入水中的朝鲜少年崔莹,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青年团中央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为了纪念英雄,朝鲜人民把石田里和罗盛教牺牲的河流及安葬他的山分别改名为“罗盛教村”、“罗盛教河”、“罗盛教山”。

黄继光 (1930年--1952年)原名黄继广,四川中江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立特等功,获特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许家朋 (1931-1953)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第9连战士。 1953年7月6日夜,在反击石砚洞北山战斗中,他所在的突击排突入敌阵地后,为敌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爆破手爆破未成,英勇牺牲。许家朋从牺牲的爆破手身边拿起炸药包向敌暗堡扑去,在距敌10余米处两腿负伤,就夹着炸药包爬行。在逼近敌暗堡后,发现炸药包受潮失效,他猛然挺立起来,扑向敌碉堡机枪眼,双手紧抱敌机枪脚,胸膛紧抵枪口,整个上身都钻进了枪眼,阻止了敌人机枪发射,保证了攻击部队迅速攻占主峰,全歼守故100余人。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