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征文(端午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百度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4 10:26:09
请速写一篇端午节的征文
征文(端午节)
解题思路: 可以写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写有关端午的事情,还可以介绍端午节的知识
解题过程:
有浓浓香味的端午节
北方的农历五月初,天气将热未热,正是好时节。五月里有一个节日,是我喜欢的,那就是端午节。

  在我们老家,端午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离端午节还有些日子,人们就开始买香香的糯米,红枣及各色豆子。到有溪水的地方采青青的苇叶,一样一样带回家,象置办年货一样,看着心里就满足。

  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们,闲暇时开始翻检自己的包袱,找出积攒多年的色彩鲜艳的布头儿,戴了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荷包。这些老太太,大都有一双描龙绘凤的巧手。阳光里,她们的皱纹铺展开来,银发闪闪,衬着精巧鲜艳的荷包,安静祥和。这场景,我觉得真是极富诗意的事情。荷包上绣了花鸟,底下缀上络子,荷包里装上朱砂,系上长长的丝带,给孩子戴在脖子上,有驱鬼辟邪的意味。有一年回老家,我同儿子一人收了一个荷包,精巧细致的同艺术品一样,让人不忍把目光从上面挪开。立刻给儿子戴上,满世界招摇一番。

  真正忙碌的五月初四,端午节的前一天。将清晨从野地里采来的艾草,用红布捆了,插在门楣上,放在窗台上,辟邪,图个吉利。很喜欢艾草的香,是一种草药的香,直沁到肺腑里,不忍将它呼出来,早已泡好的糯米、各色豆子、红枣、花生被混在一起,一家人嘻嘻哈哈围坐着包粽子。然后放在灶上的大铁锅里,佐已当地特产的树枝,使劲地煮上半天。深夜里孩子们都睡了,勤劳的老妇人还在灶前添火,而粽子的香气,早已弥漫在睡梦里。

  在浓浓的粽子香里醒来,昨夜煮的粽子还冒着热气,同粽子一起煮的红皮鸡蛋,蛋壳被染成黄绿色,添了一番嫩绿的可爱。摆在桌上,那感觉真好。枣粽的意思是“早中”,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吃了煮粽子的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不头痛。

  端午前后,第一年出嫁的闺女,还是新媳妇呢!娘家人会在这个时节挑个吉利的日子,到新媳妇家里去,看看自家的闺女在婆家过得好不好,顺便送凉席、风扇、蚊帐什么的,还有香香的粽子。谁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即便是出嫁了,也还是娘的心头肉。

 吃过好多地方的粽子,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的卖,还是觉得妈妈包的最好吃。记得汪曾祺在文中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读了忍不住拍案叫绝。这可爱的老头儿,真把话说到我心里里了。
端午节,最惹相思
在我的故乡,那个湘江上游的小镇上,端午节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

小时后最盼望的是赛龙舟。端午前一个星期,龙舟就下水了。赛龙舟既然是端午节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比赛中拔得头筹,就成了莫大的荣誉。各乡镇的龙舟队对此都十分重视,挑选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早早开练了。龙舟下水前要有仪式,放鞭炮、洒鸡血、祭拜天地。县城不大,龙舟一下水,全城的人都听得到江面上咚咚的擂鼓声。我们小孩子的心便激动起来,每天放学回家,总忍不住绕到江边上去观摩一阵子。端午是越来越近了,端午的前一两天,总是要下一场大雨的。江水涨满了,就在江堤边上一漾一漾的,地面上有一股可以闻到的热浪。

终于到了端午那天。赛龙舟从晌午开始。江面上有座大桥,那是比赛起点和终点。桥上熙熙攘攘的全是攒动的人头,江边上也全是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赶到这里了,好热闹。如果端午节碰不好不是周末,坐在课堂里的孩子心里痒痒的,真是急得抓耳挠腮,通情达理的老师见此情状,就会提前下课。孩子们如同得了大赦,一轰隆,瞬时跑光。当然,也有上午就逃课的调皮孩子。虽然我家住江边,在阳台上就能看到比赛,但我还是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在人堆里钻来钻去。龙舟怎么开始,怎么到了终点,都不记得了,要的只是那么热闹劲,比赛五分钟内就结束了,但是人群中有哦哦叫的,有唉唉叹气的,个个都是笑逐颜开的,说说笑笑久久不散。

到傍晚回家的时候,我心里还会有小小的不高兴,觉得这一天过得太快,好像一年就这么一件大事,怎么能这么快就结束呢?

我初三那年的端午节还真出了一件大事,有老师提前放学让孩子们去看赛龙舟,结果其中两个孩子很晚不回家,在江边玩耍,结果不小心掉江里了,过了两三天,才在下游几公里处找到他们的遗体。从那以后,学校就再也没有在端午节那天提前下课了。

今年是闰五月,有两个端午节,不知道会不会因此有两次赛龙舟。虽然端午节已是法定假日,但我仍然是回不了家,故乡的赛龙舟远在千里之外,在我看来,端午竟是一个比重阳、中秋更惹乡愁的节日。

端午时节话钟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一向有包粽子和划龙舟的风俗。据说,这都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但是,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民间还有端午节期间挂钟馗画像,用以驱鬼辟邪,祛病祈福的习俗。传说,唐明皇李隆基被疟疾鬼纠缠,久病不愈,痛苦非常。一日夜间,他梦见有一大鬼呼啸而至,遂施魔法捉住疟疾鬼而后啖之;唐明皇惊出一身冷汗后感觉病体痊愈。便问大鬼叫什么名字,大鬼说他叫钟馗,就是前番应试武举不取,自己羞愧而撞死在殿前石阶上的那个人。唐明皇醒后便叫画工以他梦中所见大鬼面目绘画成图,这就是后来被尊崇能够驱鬼辟邪的钟馗像。
  钟馗古时又常被写作钟葵或终葵,是古时山东一带“椎”字的方言读音。由于人们相信他可以驱鬼辟邪,所以民间画钟馗像一般让其手里都拿一把椎子(捶子)。总之,钟馗是由终葵或钟葵传化而来的,并非真有其人。但是,他能驱鬼的意思却始终未变。由于艺术家们的夸张创作,把他画得虬眉豹眼,须发桀张,相貌奇特,形象生动,所以挂于门首后特别引人注目。搬上舞台后,剧作家又给他配上了个俊俏的妹妹,就越发搏得观众的欢心。这正如范蠡配西施,东坡配小妹一样,在艺术上是很有奇妙效果的。试想,在那出叫做《钟馗嫁妹》的戏里,钟小妹坐在车中,由一个青面獠牙的小鬼推着,另一个小鬼挑着嫁妆伴随左右,钟馗则花冠佩剑胯下骑驴紧随其后;不必听他们开口唱念,只看这情景,便让人喜从中来,忍不住要有一声喝彩!
  钟馗既然有这么个美貌多情的妹子,戏自然可以再多做下去。所以,传说里还有钟馗生日时小妹送礼的笑话,则更令人捧腹。说大哥生日这天,钟小妹差一个小鬼挑一担礼物去给钟馗送礼,一头是一坛子老酒,一头是一个被捆着的小鬼,另外她还让挑担的小鬼捎带了一封信给大哥。信上说:“小妹想着哥,有礼也不多,酒一坛,鬼一个,送与哥哥做掂掇。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两个。”钟馗看完信便吩咐将那个挑担的小鬼也一起捆了送到厨房备宰。这时原来被捆着的小鬼便对挑担来的那个说:“我是没办法,你又何苦来挑这个担呢?”这当然只是个笑话,捉鬼本来就是钟馗的本分,是鬼就应该在被吃之列。
  当然,鬼只是一种虚假的概念,人世间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但是,当作比喻和观照,这样的“鬼”在人间还是屡见不鲜。因此,当我们在端午节里,吃着这如生活般香甜滋润的粽子的时候,再看看门上钟馗那副威武凶猛的画像,就应该对其有一种感激之情才对。因为起码在精神上他给了人们无形却有力的庇护。然而我又想,我们也不能像基督徒那样时时处处都祈祷上帝来保佑自己,也别让钟馗太忙太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位保佑自己的钟馗的。
与麦香亲密拥抱的端午节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流传在江苏、山东一带的歌谣,道出了农历五月,家家户户忙忙碌碌过端午的情景,也道出了端午与麦香一同降临人间的情形,真真双喜临门。

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年麦收,是最令人头痛的季节,是一道难过的“坎儿”。那时没有农业机械,一切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对麦子的战斗。麦梢稍微见黄,就要选一块地,用镢刨起来,用碌碡碾碎,泼上水,撒上麦糠,再碾许多许多遍,终于制造出一个麦场来。身子骨还没歇过来,麦收战斗就打响了。太阳晒,坷垃熥,割麦、捆麦、运麦、铡麦、碾麦、扬场,弄得男女老少焦头烂额疲惫不堪。难怪一到麦收,懒惰媳妇就回娘家躲几天,心眼多的孩子就装病,然后一“病”不起。

而我是不敢装病的,因为父亲非常严厉,他的一个眼神,就让我浑身筛糠,所以只好在麦地里摸爬滚打。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温柔疼人的节日如期而至,端午节来了!奋战在麦地里的母亲一边忙活麦子,一边拔起许多芳香的艾草,回家后,母亲把艾叶摘下一些来,再把艾叶塞进做衣服的剩料里,缝成一个个漂亮可人的桃形艾叶包,挂在我们脖颈上,立刻,一股新鲜的刻骨铭心的香味迅速钻进鼻孔,冲进肠胃,灌进五脏六腑,迅速融化在血液里。母亲又摘下一些艾叶来,混合新鲜的麦子和几个鸡蛋煮成一锅,几十分钟后,锅盖一掀,任凭艾香与麦香亲密拥抱在一起,在院子里相亲相爱,依偎飘飞。各家的院子里都是恋爱着的艾香与麦香,这些香气最终又交叉融汇在一起,让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浓香四溢的氛围之中。

端午节日和四处飘逸的香气,冲淡了人们的劳累,有的人家还破例休息一个下午。孩子们即使耍耍懒惰之气,大人们也不再龇牙瞪眼,反而露出久违的笑容,增加了几份亲和力。于是每年的农历五月,总是上演这样的场景:麦香与艾香共舞,劳累与欢乐齐飞。所以,小时候就从心里真诚地感谢这一节日,感谢她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喘息的机会,这个节日也非常识趣,不早不晚,总是在麦收的时候准时到来,从不爽约。

我常常就生出这样的想法:五黄六月,端午节的来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层同样重要的含义,那就是,为了慰劳在麦收前线英勇奋战的农民将士!
《哭江》诗歌
我坐在思想的江边
细数诗人离去的光阴

跨越两千年的时空
我看见汨罗江一如既往地汩汩东流
你峨冠博带,长须飘逸
凄切的目光穿透云层的利剑
激愤的神情抑制不住忧国哀民的悲伤
对月吟唱出千古绝音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无奈
你的双手遏制不住国败民怨的命运
你的哭泣挽回不了痛失家园的惨境
清澈透底的江水伴你呜咽
无忧无虑的鱼儿替你不平
报国无门何堪忧
清水做伴明心志
你整整衣冠
双脚踏入请粼粼的江水中
把生命交付于这清澈的自然界
你便如婴儿般甜甜睡去
那些世俗之干扰 权势之争斗
从此统统在睡梦中消失

我坐在思想的江边
听江水汩汩前往

只是如今
没有了诗情画意的汨罗江
是不是让诗人的魂魄也在无助的呻吟

那年的端午,生命在母爱里重生
已经不只一次听母亲讲这个故事了,虽然事隔多年母亲的话也淡了,但我仍能从中读懂一个做母亲的心。真得,再没有比这个故事更让我心动的了。

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因为早产,身体又瘦又小,一个巴掌足以放得下我小小的躯体,一只大人的鞋子足以做我的小床,体重也轻得吓人,也就两三斤来沉吧。微弱的哭声一时有一时没,连一只蚊子都不如,哭声落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根本找不到一点回声。显然一家人对我的到来没有信心,加上我又是个女孩,大家好像都不怎么重视我,他们都说我活不了几天,让母亲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甚至有的提议,既然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不如早早扔掉算了,而母亲却不这么想。

一个生命来到世上,无论强与弱,在母亲看来都是同样的,那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不会因为生命的强大或者虚弱强加给自己找喜欢的理由或者嫌弃的借口,她只知道那是一个小生命,她必须百般呵护,这才是做母亲真正的职责。

我的到来确实让母亲费尽了心思,没出满月母亲就抱着我三天两头的往医院跑,好不上几天,病又重新跑回来。我就这么没完没了地折腾着母亲,而母亲却没有怨言,为了她怀中那个小小的生命,再苦再累她也咬牙挺着。

就这样病病好好的过了几个月,快到端午节了,母亲用五彩线特意为我配制了五丝,拴上象牙扣(母亲说名义上叫象牙其实是猪骨,可能是从猪的某个小关节上卸下来的脆骨),绑在我细细的手腕上。母亲还亲自到田野里采摘了艾叶为我缝制了香荷包,正反两面都绣上“一生平安”四个字,母亲把香荷包挂在我挺不直的脖颈上为我祈福,说是这样可以辟邪,好让我多病多难的身体在我生命的第一端午里重生。

可事情并不像母亲想像的那样,在端午节的前两天,我突然地又不明原因地发病了,于是母亲不得不再抱起我去医院。谁知我的生命却微弱到不能呼吸的地步,在医院呆了两天,当医院向母亲下达病危通知书时,母亲望着没了气的我竟然不相信。既然医院都救不活了,也没有必要再费心思了。别人劝母亲把我扔医院算了,可母亲说什么也不愿意,她说即使孩子死了,也要死在家里,并且要穿的体体面面的,她要把我抱回家。

这样母亲又把死气沉沉的我抱回了家,母亲帮我换好新衣服,又拿出她事先缝制好的几个香荷包挂在我的脖子上,那是她专门为我祈福多做的,她是想让我尽快好起来。母亲重新把我抱在怀里,死死地抱着,生怕一松手被别人抢跑一样。叔叔婶婶都说该送我上路了,就在那那瞬间,我突然地微微一动让母亲激动的泪流满面。不知是母爱的心感动了上天,还是上天不稀罕我这弱小的生命,总之那天我没有去天堂,在母亲的怀里,我奇迹般地重新回到了人间。母亲说,那天正是端午节,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端午节,我又获得了重生。

不知小时候病生够了还是怎么的,现在我基本上很少生病,甚至平时感冒也很少。我非常感谢母亲,假若没有母亲的怀抱,我小小的生命早不知去了何方。我也感谢我生命的第一个端午节,是它给我带来了生命的转机,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因此也一点点变得多彩起来。
一朝端午浴芳兰
这一天,在粽子的清香中流传着一位楚国大夫的爱国故事,一位楚辞学者、一位诗人的传奇。在端午这一天,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其知识层次如何,大多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香草美人崇屈子,乾坤正气慰英灵”,从这一点上来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是别具韵味的。大江南北,粽叶红线紧紧包裹着馨香 ,在氤氲的清香之中流动着自古而今的文化气质与文化底蕴,真是“糯粽包盈古韵香”,一朝端午浴芳兰。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是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中的句子,意思是说“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良辰美景,人们欣喜地迎接东皇,蕙草叶包裹着祭肉,下面衬着喷香的兰草,摆满醇香甜美的酒浆……”细细品味一下,觉得诗里描写的场面还真有点过端午的影子。
所以,我对于其它的关于端午来历的说法,有些不太以为然。我甚至很愿意相信,是屈原这些优美的诗篇化作了今日的端午节,像一条清澈的河流,挟带着两岸的美景拂过了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芬芳着我们的生活,润泽着我们的心灵……
端午节这一天,小孩子一睁眼就知道节日开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的手腕、脚踝被奶奶或者妈妈系上了五彩线,说是这样能防蛇和蝎子。如今,这五彩丝线也受到了许多年轻女子的青睐,“彩线轻缠红玉臂”,在她们或纤细,或圆润的手腕脚踝上,柔柔地缠绕着,肌肤如玉,彩线缤纷,相映生辉……
细细想想端午的这些习俗,就会蓦地发现竟然很多是与儿童有关的,就感觉我们古人特别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心中凭添了对端午浓浓的感念之情,如同这节日的粽子,芳香四溢,是那么的让人心怡。
家乡有一句关于端午的谚语,说是“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小孩子体格娇嫩,最容易受到侵扰。在过去,端午这天,家里的大人会给所有的孩子,用彩布做一个小布囊,里面要裹上朱砂,据说能够祛邪;大人还要在儿童的耳鼻中,郑重其事地涂上雄黄,避瘟疫保平安;日出之前,大人们会早早地把孩子们叫醒,递给一方小手巾,催促他们去野外用手巾沾上露水擦拭眼睛,这样能防眼病,家乡人称为“拉雾露”。这一天的露珠也定然是清新可人的,明目清心。
当太阳升起,家家的门窗插好艾蒿,那略含苦味的香气散发开来的时候,粽子的清香也一阵阵地升腾,令人馋涎欲滴,大快朵颐的时候马上就要来临了……
在过去,家乡人在享受粽子这种美食的时候,中午还要喝雄黄酒的,因为家乡有谚,“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我的家乡由于地处胶州湾畔,所以,还有一种地域特色,喝雄黄酒的时候,还要吃小蟹子。

童年的端午节
记得每逢端午那天,我总是起得很早,在锅台前转来转去,一边闻着粽香,一边催促母亲给自己拿几个粽子,然后再揣上几个咸鸭蛋,一溜烟地跑到街头。小伙伴们都出来的很早,像是事先约好了似的,早早就在大街上开起了早餐会,"三角粽"、"小脚粽"、"猪头粽",花样繁多,样子各异,你尝一口我家的粽子,我吃一口你家的鸭蛋,忙得不亦乐乎。回想起来,那大概就是我第一次参加的Party。
其实,那时候的粽子基本上是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的白味粽子,好一点的无非也就是放一颗红枣,多几粒红豆什么的,谁家的粽子里面如果有几小块碎肉粒,简直就是奇迹。虽然"内容"简单,可那口感在记忆里却是最好的,咀嚼着浓郁清香的粽子,时不时地咬上一口咸鸭蛋,油油的蛋黄和着粽香,那滋味,对于小孩子来说,可是整整一年的诱惑啊。
对孩子们来说,吃完粽子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比五彩线了。五彩线就是把五颜六色的线捻在一起,在端午节那天清晨,太阳还没出的时候,由母亲拴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意思是拴住了,孩子好养活。端午节前的许多日子,小孩子们便开始把家里所有颜色的线都翻出来,把所有的抽屉翻得乱七八糟。这时,母亲并不像往常责备我们,还要告诉我们哪个地方还放着什么颜色的线。颜色越多,搭配得越漂亮,和同伴们比的时候,也就越神气。
儿时的我们并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也不知道屈原,不知道端午节原来还有这么凄美的一个故事。可我们的父母,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始终忘不了给了我们一种简单的快乐。那飘着粽叶清香的童年,似乎就在昨天,又似乎很遥远……
端午时节艾蒿香
在老家,每至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上一束新鲜的艾蒿。有些人家,甚至床底下还要摆一束。一时间,整个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那种浓浓的艾蒿香,沁人心脾。
艾蒿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在胶东的山野田边,到处可以看见它那摇曳的身姿,远远望去呈灰绿色,近看才会发现它羽状的叶子背面披一层白色的绒毛。艾蒿相貌平平,像其它不知名的野草一样,默默无闻地伸出一枝绿来,混杂在野草的大家族里不事张扬,安详地在野地里散发缕缕奇异的艾香。
就是这种普通的植物,千百年来却被人们所钟爱。家乡的人们总会在端午的清晨,趁着太阳还未露头,踏着露水采摘艾蒿。他们将一支支新鲜的艾蒿装在兜里,夹在孩子的耳边,挂在门上,借以表达祛毒辟邪,全家身体无恙的愿望。
  艾蒿也是中国人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翻开厚厚的药典,艾蒿的药用价值竟是如此之高:茎、叶含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叶可入药,性温、味苦,有和营血、祛寒湿之功效。随着科学的发展,艾蒿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艾蒿也成为许多食品的配料。
  端午节使艾蒿从野草的家族中走进人们浓浓的乡情中,采摘艾蒿这种淳朴的乡俗使乡亲们的端午节变得有滋有味。

这里选的几篇文章,涉及面比较广,不知道你需要哪方面的,你自己斟酌着用吧。
有什么需要可以继续提问。

最终答案:略